欢迎光临四川金契律师事务所门户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法律服务
扫一扫浏览:
  • 官方微信
  • APP安卓版
  • APP苹果版
全国咨询热线:(028)86113255

群众越来越习惯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发布时间: 2017-10-18
浏览次数: 105
  • 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法治意识全方面提升。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群众习惯于运用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自身诉求。

        居民法治意识普遍提高

        “我觉得大家法治意识提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家住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小区的姜女士对记者说。

        姜女士居住在蓟门里小区有些年头了。

        “我觉得大家的法治意识比以前提高了。比如,遇到什么事,不是大吵大闹,而是找有关部门去调解。这里住的都是老街坊,大家在内心里都不愿伤了和气,过去有的人不太懂,现在有点摩擦就会去找居委会协调。”姜女士说。

        宣传教育是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素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据姜女士介绍,街道和小区会不时举办一些活动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这些活动让我们知道了不少。比如,小区里租房子的挺多,也会发生一些纠纷。后来,居委会办了一个活动,普及与租房子有关的一些细节和法律问题,大家逐渐习惯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处理这些问题。”姜女士说。

        同样居住在蓟门里小区的王大爷今年84岁,依然有着看报的习惯。

        “现在经常看反腐和法治方面的新闻,学到不少法律常识。”王大爷说,他觉得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让小区里很多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安全感也增加不少。

        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不仅仅发生在城市。

        务工人员李大姐来自河北张家口,她告诉记者,今年“十一”回家后,她发现家里人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变化。

        “在农村,以前是人少受欺负,人多了就没人敢欺负。以前要是有个矛盾,会发生打架之类的事。现在,有了矛盾不是斗狠比谁人多,而是会走调解或者其他法律途径。”李大姐说。

        放弃“闹一闹”选择法律途径

        记者在走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律援助中心时发现,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懂法守法上,更体现在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张先生来自山东,在北京从事挖掘机租赁工作。2014年,张先生将自己的挖掘机租给包工头王某,在其工地上进行挖沟、破碎等工作。完工后,王某需要交付租金5万元。

        “他们没完工,钱也没批下来,让我等等。”张先生说,“可谁想,这一等3年过去了。3年里,我也没少找过他。一开始说钱没下来,后来说钱紧,一直拖着没给。”

        “今年春天的时候,我想找几个人去吓吓他,让他还钱。后来没去,觉得这也不合法。”张先生说,现在正考虑起诉王某。“孩子上大学了,正是用钱的时候,最近正考虑走法律途径解决”。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单位。法援中心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以及农民工等弱势人群的法律援助服务,如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案件代理等。

        “我们每天能接待20个人,多了也忙不过来。我们中心实行预约排号接待,有时候人比较多,多到挤在外面进不来。”法援中心主任田俊英告诉记者。

        “现在老百姓的法治意识比以前强了,之前普通人哪有为自己的名誉权打官司来咨询的,现在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因为别人用了他的照片,老百姓现在已经有这种意识了,放在以前可能都不会在意。”田俊英说,老百姓现在还有了证据意识,之前有个医疗纠纷的案子,当事人留存了各种票据,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记者手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入实施,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群众在遇到矛盾或者纠纷时,习惯通过法治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群众在权益受损时,学会运用法治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于一些法律常识、法律细节日益熟悉,比如重视名誉、学会搜集证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为培育全社会共同的法治信仰打下坚实基础,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遵循法治、信仰法治,沿着法治的道路前行。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依法治国,更加注重法治在现代化建设和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任务,并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开启了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自9月4日起,《法制日报》视点版推出“依法治国五年 我们身边的变化”系列报道,选择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环境、社区治理等方面,听群众讲述法治建设给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我们相信,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国法治建设必将取得更加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将获得更多法治“红利”。

  • 群众越来越习惯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 More
2022 - 04 - 21
点击次数: 16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GB/T 16180-2014) 及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会发布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判断依据  4.2晋级原则  4.3对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  4.4门类划分  4.5条目划分  4.6等级划分  5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  5.1一级  5.2二级  5.3三级  5.4四级  5.5五级  5.6六级  5.7七级  5.8八级  5.9九级  5.10十级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各门类工伤、职业病致残分级判定基准  A.1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  A.2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  A.3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  A.4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生殖科门  A.5职业病内科门  A.6非...
2022 - 03 - 07
点击次数: 5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21年12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2022年2月24日  为正确审理民事案件,依法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民法典第二编至第七编对民事关系有规定的,人民法院直接适用该规定;民法典第二编至第七编没有规定的,适用民法典第一编的规定,但是根据其性质不能适用的除外。  就同一民事关系,其他民事法律的规定属于对民法典相应规定的细化的,应当适用该民事法律的规定。民法典规定适用其他法律的,适用该法律的规定。  民法典及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没有具体规定的,可以遵循民法典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  第二条 在一定地域、行业范围...
2022 - 01 - 18
点击次数: 6
2022年1月17日上午10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  47412×20=948240元▋详情如下:2022年1月17日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召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一、居民收入情况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比2019年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速)14.3%,两年平均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地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1/t202201...
扫一扫关注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安卓版
Copyright ©2005 - 2017 四川金契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仿冒必究!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