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成都11月2日电 记者杨傲多 成都市检察院今天首次发布《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5-2017)》,对近三年来全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未检工作进行系统梳理。
白皮书显示,2015年以来截至2017年6月,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557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712人;受理审查逮捕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64人,受理审查起诉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30人。
通过梳理分析,成都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呈现七个特点,即犯罪类型以侵财类为主。受理审查起诉涉嫌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类犯罪的涉罪未成年人占65.95%,其次为涉嫌故意伤害、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暴力型犯罪的占20.91%。
二犯罪年龄主要集中于16-17周岁。受理的涉罪未成年人中,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占87.37%,值得关注的是,因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予刑事处理的有67人。
三共同犯罪居多。受理的涉罪未成年人中,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占56.43%,其中二人以上纠合在一起多次共同进行犯罪活动的团伙犯罪占34.67%。
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无稳定就业。依法提起公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35%,无业的占72.84%。
五外来涉罪未成年人占比较高。依法提起公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中,非成都市户籍的占57.78%,不与监护人共同居住的脱管、失管未成年人占39.65%,留守儿童占20.87%。
六涉罪未成年人涉毒问题突显。受理审查起诉涉罪未成年人中,曾经有过吸毒经历的19.26%;被成年人组织、利用实施毒品犯罪的涉罪未成年人占涉嫌毒品犯罪未成年人总人数的14.63%。
七校园周边针对在校学生的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分别受理审查起诉发生在校园周边针对在校学生的校园暴力犯罪嫌疑人20人、30人、36人,人数逐年上升。
白皮书显示,2015年以来成都市未检工作坚持以专业化建设为先导,夯实未检工作底部基础。全市已有17个基层院成立了具有独立编制的未检工作机构,打造了21个“功能齐备又各具特色”的未检办案专门工作区,未检工作专业化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2015年以来成都市未检工作坚持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塑造“成都未检”品牌。创新建立委托公益律师开展社会调查机制,入选2015年度“全国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事例”并向全社会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建立强制亲职教育机制,为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重塑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该做法在近日召开的“强制亲职教育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全国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受到与会领导与专家的一致肯定。
2015年以来成都市未检工作坚持以社会化建设为切入点,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先后与有关部门、学校、社会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犯罪预防合作90余次,惠及人群2万余人。同时,积极延伸职能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引导或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校园欺凌防治等执法检查活动15次,就校园安全管理等问题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1份,均得到整改落实。另一方面,创新法治教育宣传形式,通过召开检校座谈会征求意见,举办检察开放日、法治夏令营,拍摄未检微电影、法治动漫、公益广告、法治舞台剧等,不断丰富法治教育宣传载体,拓宽受众范围,提高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工作中打造的“亮晶晶”团队被高检院评为“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并入选“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讲师团,被写入高检院全国两会报告。